CNCer采访丨深耕十载,企业家同学的行业洞见
在个体崛起的时代下,营养师的执业方式正经历着更加多元的蜕变。曾经被定义为单一职业的营养师,如今已然成为一个充满可能性的职业生态系统。
从传统医疗、健康管理,到新兴互联网个人平台、客户个性化定制,以及涉及到的食品、运动、心理、服务等多方面领域,营养师的职业边界正在被不断打破与重构。
面对如此“天花乱坠”的未来,我们该如何找准方向?在这个知识和机遇并存的时代,究竟可以在哪些领域深耕、实现个人价值?
本期,我们邀请到了CNCer姬继伟来分享他的故事。专业出身的他在食品行业已经深耕10年,不仅是食品专业和各大证书的学习实践经历,他还创立并经营着一家企业,对大健康行业有自己的视野与洞见。
*注:CNCer采访所涉及内容解释权归受访者本人所有;本文不代表本公众号及所在机构立场。
受访者的观点皆源于其真实经历与深刻思考,这也是我们欢迎正心正意、对成长之路已有觉察、具备专业知识基础的CNCer分享其经验故事的原因:
当不同的故事相互交织,当各异的人生轨迹在此相遇,CNCer成长星球将在各位的互相照亮里,绽放出更加绚丽多彩的光芒。

Q:想问下在业内深耕10年的您,是怎么看待目前国内大健康行业整体所处的发展阶段?有哪些显著特点?
行业的发展阶段整体而言还在初期发展的阶段,我总结了这几个点:
1.盲从。业内不少人趋之若鹜,基本是“什么赚钱做什么、什么流行做什么”——这从市场行为上看我觉得无可厚非,但从行业发展上看,这类趋势并没有尽到企业应尽的责任。
2.卷外而不卷内。很多人都在选“表面”的东西,比如压低供应链价格、或是以低成本的产品去输出等等,市场上好多同行现在也都不好做,但我们一直坚持做贵的做质量好的,现在的复购率还是比较高——我觉得卷内而不卷外对于行业发展会更健康。
3.缺乏长期规划性。因为我们是精耕供应链、一定要把供应链打通的,我经常出去跑供应链,就发现一个整体的供应链存在的问题——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中国不乏好东西,但缺乏规划导致的急功近利、没有沉淀,就不知道该怎么做,比如说种植,某个品种的种植发展到某个阶段,有矩阵有规模时才会好一点。这是整体行业的问题。
4.缺“根”,“根”就是文化。不是为了做而做,而是应当发展出与企业自身相匹配的文化,用文化撑起企业自己的“魂”。

Q:近年来,行业在政策扶持、市场需求等方面有哪些变化?这些变化趋势对营养师工作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漯河)合作实验室正好在我们公司附近,而近年来国家卫健委食品司(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也把漯河作为一个会议的集中地,因此我们有机会参与相关会议,了解到了很多统计数据与行业工作重点。我在这里想提两个点,“治未病”和食品安全。
2019年,国家层面印发《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围绕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两大核心,促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当前,我国在应对健康突出问题时,工作思路和方法都在发生转变,在大力推进“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健康保障。
在策略上,健康中国从注重“治已病”向注重“治未病”转变。注重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健康促进和教育,通过行动实施,努力使每个人都能够了解必备的核心健康知识与技能,努力使群众不生病、少生病、晚生病,提高生活质量。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要行动起来,共担健康责任,共享健康成果。
“治未病”指向从最基础抓起、从大健康抓起,我们一直在响应健康中国行动的号召,在食品上力求干净和“纯”。几个月前的“江浙沪千童尿检,近六成检出抗生素”的新闻,表明环境与食品可能是抗生素的重要污染源,现在可能很多孩子所接触到的食物并不“纯”,形势严峻——这是我们初心想要做“纯”的食品的重要原因。业内的企业要行动起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做干净健康的食物,为推动国民健康化添砖加瓦。
食品安全非常重要。当前国家卫健委高度重视食品安全,明确要严格落实“最严谨的标准”——有效防控食品安全风险,对易被忽视的风险进行管控,扩大标准覆盖面,推动企业采取严格管控,织牢食品安全标准网。
卫健委提的这一点体现了国家在未来几年可能会发力,投入大量利民措施来控制这个食品安全。行业的发展可能前期更偏向“放养式”,到现在的阶段应该属于“收拢”期,这算是发展经历的一个个阶段吧。
政策的重点影响市场,对营养师的影响也应该围绕市场需求来谈。现在市场对整个食品体系的安全感是亟需补充的,期待更多健康、安全、清洁的食品,这既需要食品企业做的产品在质量上有保证,又需要营养师等业内专业人员对民众的科普。
市场需要深入浅出且系统化的营养科普。现在的社交媒体传播的知识都很碎片化,有时提到一个点就有以偏概全的趋势。但我们学营养的人基本都知道,营养健康更多是一个综合体,点与点之间相互影响,没法从某一个点去给整体下是好还是坏的定论,需要用逻辑辩证去看营养相关的问题。逻辑认知体系我觉得是营养师的一个机会,我们可以对老百姓做食品安全的科普工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基础输出,给市场搭一个桥梁,为大家营造更多安全感。
除了基础工作,也可以围绕重点人群做工作,这也是市场需求之一。
老人、三高人群、企事业单位、高知,都需要营养师。
未来几年老龄化的问题会愈发凸显,国家卫健委预计到2035年左右中国将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作为弱势群体的老人基数水涨船高,相应的支持保障也需要尽快跟上——具备真正的营养系统与康养体系的康养中心,目前还是有大量发展空间的,这是很基础需要做的事情。
三高人群也需要关注。还是刚才提到的,原来的市场对食品的“放养”、以前没有国标,滋生了非常多的慢性病,这部分人群也需要更多健康调整与营养支持。
企事业单位对营养师也有需求,特别是偏向于医疗渠道的大健康养生品类。大的食品企业跟这个相关的主要分两方面,第一个是做跟营养相关的普通食品企业,这些企业可能会需要一些基础的营养师做背书、同时需要营养师搭建整体逻辑,比如产品体系与相应的健康体系;第二个则是医疗渠道、比如与医院里面食疗相关的食品企业需要营养师,这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方向。
最后还有一个是高知人群,中国不乏有钱人,但是真正能服务这些人的营养师,其实目前真的不算太多。国外可能已经很流行日常生活中有营养师加入,但国内目前这方面的需求乃至于基本意识在市场上可能还处于萌芽阶段。营养师应该怎样衔接这些人群,我认为也是一个关注的方向。
Q:从行业视角上看,您觉得CNC营养管理师×CNCer成长星球有哪些突出表现或优势?
我几年前就开始听CNC的课了,可能听了上百遍吧,没事的时候听、平常跑步跑马拉松也会听。我认为CNC在行业里是个独特的存在。我把整个营养师相关证书的体系都基本学过一遍了之后发现,这真的没法比。
我觉得CNC的突出表现在于这几个方面:
①可持续性:CNC的课程一直在更新,不断地知识输出贴合市场变化;
②系统性:课程很完整,从吃什么、怎么吃、怎么动、怎么代谢……整个循环由浅入深系统展开;
③专业性:会从各个方面、各个维度切入去看知识点和实践案例;
④融合性:比如中医基础知识的引入,营养里的中西结合,因为我们做的东西也跟中医有关系,因而我觉得CNC这点做得很好,给大家提供各方知识促进大家的理性思考;
⑤实战性:这个是CNC最独特之处,我觉得在案例实操上目前可能只有CNC做出系统了。
我总结的就是这几个点,并不是对CNC很大的褒奖,是我了解到的实际情况就是这么个情况。
可持续、系统、专业、融合、实战。
Q:从您的专业视角出发,什么方面的项目或服务对推动行业发展有积极意义?
我从“经纬度”、一横一纵两方面展开分享:
第一个产品端,是以知识武装产品体系。现在整个行业比较缺乏总体性的逻辑系统认知,这样的影响是做出来的产品会很散。有了系统认知和规划性思维的话,那就不只是把产品本身做好,也会将产品涉及到的中西医知识体系、科学研究数据等等综合起来去做论证,使得产品在系统内更加精细化以及说得通,这对行业发展会起到循环上升的作用。
第二个社会服务端,是需要更多实战性人才。现在可见度比较高的营养师群体,除了互联网上比较零碎的营养师组织的团之外,线下就是医院的营养师了。大部分营养师目前可能存在的一个认知是,觉得自己学了两年就挺厉害的,其实不然。真正实战性的人才,目前还是比较稀缺的。什么是真正的实战?就是可以真正做到“治未病”,以老百姓的视角出发去实实在在做服务的能力。
从两个方面综合去发力,我的理解里应该可以推动行业认知的提升。
Q:您对CNC未来在行业内的发展有怎样的期待?认为我们在哪些方面还有更大的提升空间?
我想说的第一点是坚守初心。CNC背后的团队不容易,我能深刻感受到这种不容易,在中国做这件事很难、特别难。
第二点我觉得CNC未来可以以中国为主,构建五大区的培训体系,在不同的区布点,建立分区的人才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另外就是走出去,现在CNC积攒了这么多的素材、这么多的认知,我觉得可以走出去让行业和更多人看到,希望实战性人才遍地开花、形成网络良性循环。
第三点面向各位CNCer,除了向高标准不断精进外,可以根据自己的特性来规划职业定位。可以是独立营养师、可以去企业服务、可以做技术性工作、可以做产品顾问、可以做营收也可以做研发……大家可以对自己未来的执业形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去考虑更多元的可能性。
最后一点我想以企业和实战的端口来谈,营养师也可以走出去,现在CNC的知识体系和实战体系很完备,但是对产品的认识还有认知增长的空间。食品相关的逻辑架构实际上源自于企业和供应链,实际走进这些地方了解和书上看的网上查的体感是很不一样的,可以考虑区域性的涉猎输入。走进企业会收获到不一样的东西——比如说挑选山药,按照理论体系从基础层面是可以挑,但对日常基本原料的认知还是得真正感受到食物原料才能体会出来;知识层面只是其中一种感知,身体对食品的触感、口感、味感也都是感知。有机会的话可以组织营养师、讲师接触企业,多亲眼见过试过,跟企业直接沟通,做好给老百姓提供安全选择权的桥梁。

(那就您刚才提到的这些部分,有没有一些资源可供暂时去不了实地的大家学习呢?)纪录片《草本人生》《本草中华》《中医与时代同行》,这几个是我们循环看的,一些课程平台也有相关的免费资源可以蹭蹭。大家可以通过这些纪录片感知一下食材,我自己也看了一遍又一遍,了解到比如甘草是在哪里生长的、它既是生长于沙漠的食材又能固沙绿林……了解简单的食材,知道它的作用成因,形成质感。
Q:您也有自己的企业,可否分享一下您和企业在行业里的成长和发展故事?
我大学主修生物工程微生物应用,专业内容就已经涉及到做食品,一直以来做到现在。在创设大树企业之前,我自己创业、当职业经理人,主要做保健品和药品,职责涉及到工业设计与营销。从业多年一直向前,谢谢CNC给我这个机会整理走过的路,跟大家聊聊大树(企业)和我。
18年,我们在河南漯河成立了大树食品公司,我们公司比较“学院派”,之所以选址在漯河,是因为漯河有8000多家食品企业,近几年还开设了省级实验室,在这里做食品,发展氛围是很浓厚的。创办到现在接近7年,我们也经历了几个周期:
积累认知:积累知识,沉淀思考技术与定位,明晰在做什么;
发展领悟:确定目标、前行的方式方法,知行合一。
我们在疫情中成长。公司成立不久疫情就开始了,一直到2023年之前,我们基本处在积累和认知的状态,在做跟食品相关的领域中,我们积累起大量对未来有用的知识;同时沉淀我们的技术、思路与定位,明晰我们在做什么。后续到2023和2024年,我们走到了发展和领悟的阶段,我们彻底知道了我们现在要的是什么、以及我们坚持的路该怎么去走。
我们做食品的想法其实很纯粹,就是将复杂的东西简单化、简单的东西营养化。我们的初心就是想做纯的。市场鱼龙混杂,但标准一直在那里,越想做纯的越难。我们后面几年给雀巢、旺旺、九阳、伊利等企业合作,在合作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这些大企业对产品的要求非常高,拉高了对业内产品的质量和定位,印证我们做产品的初心没有偏差同时,也加深了我们对这个行业的深刻认知。
我个人也随着企业的发展,逐渐成长到了现在知行合一的状态。现在觉得自己做市场,力图给客户最大的震撼在于专业,给客户的输出并不是单一的“卖产品”,而是产品涉及到的知识科普、专业产品定位、背后蕴含的文化、以及可能的情绪价值(心理支持)的综合输出。
认真、有认知,是这个行业的刚需。
Q:您觉得在大健康从业之路上,最重要的业内人士执业特质是什么?
首先是热爱,心存善念。如果心里面觉得只是拿证赚钱,那可以做营养师,但不会是好的营养师。
其次是态度,脚踏实地地去做,因为营养师在服务人,要对人负责。
然后是得有相对的敬畏之心,意识到做这件事对社会、家庭、自我都有影响和帮助,这份认同感得有。
最后是精耕专业知识和服务意识的理念,把书本和课程搞好的同时,更多走出去,在力所能及的资源范围接触不同的人了解不同方面对同一事物的认知,我自己的经验就是每接触一个行业的人/知识体系,都会吸取到一些新的东西。
从心里面对这个事业保持热爱与热忱,这样做事才能知行合一。

行业声音为我们提供了一盏灯,照亮前行可能的道路。在营养师这个充满可能性的职业领域里,不同的声音与视角都是值得参考的。
今天的分享也是一个起航的信号。营养师的世界,正如同生命本身一样丰富多彩、充满可能——唯有用热爱拥抱变化,用行动创造价值,才能在这个时代绽放出独特的光芒。
新的一年让我们携手并进,在各自的赛道上勇敢前行,共同开启属于营养师的职业新天地。✨
CNCer成长星球社群的生长离不开每一位CNCer的参与和彼此支持。想与更多CNCer互相交流经验见解吗?欢迎加入我们一起共创!
想了解更多?
公众号后台回复“3”
即可联系老师咨询详情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