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科博士:从 Eating Disorders 看情绪与饮食行为

 

「CNC大咖公益直播课」是我们新增的学习栏目,旨在分享营养科学与健康管理领域的专家前沿经验,为学员扩充营养应用的视角。本文整理自公益课部分内容,完整内容请观看视频号直播回放。

 

 

【本期主讲大咖:韩雪博士】
以下为本期直播主讲内容亮点节选,完整直播回放可联系CNC营养管理师班主任(详见文末)。

 

 

 

 

01 如何应对情绪性进食

a)正念

所谓正念,核心思想是「觉察、接纳、不评判」

 

觉察:你的食欲、情绪、和身体状态,避免在麻木的状态下进食。

 

接纳:一切情绪与由此滋生的想法,并作出区分。想法不是现实。它们只是脑海里一闪而过的念头,而行动的权利永远掌握在你自己手里,这些念头不能对你产生任何实质影响。

 

不评判你的一切:包括自尊、价值、以及人格。你存在的价值不会因为多吃一口或少吃一口而发生改变,因为食物定义不了你的一切,而你的人生维度也远远多于吃这件事本身。

 

通过正念饮食,你会逐渐找回对自己的身体的掌控感,以及与食物和谐相处的自然状态。

 

中国人是很好理解正念的,其实就是一种禅修。有个小和尚问师父怎么修行?师父说饥则食、困则睡。小和尚说那我平时也吃饭睡觉,怎么就不算修行?师父这么回答:平常人吃饭的时候百般计较不肯吃,睡觉的时候百般思索不肯睡。这里说的就是一种不评判的接纳,一种正念。

 

 

b)提高认知灵活性

对于缺乏灵活性的人,我们一般建议他接受专业的心理咨询,帮助他找到一定的灵活度,挑战自己原有的错误认知,比如说我胖就不值得被爱、控制不了食欲我就罪大恶极……等等。

 

如果没有咨询的条件,可以多多和人交流。我有时候建议患者不要参加进食障碍的群,因为大家都有同样的困扰,越讲只会越肯定自己原有的错误观念。我们要和不同的人交流,倾听不同的声音,避免陷入自我批判的漩涡。

 

 

c)行为突破

允许自己小小尝试“越线”食物,发现对身体并没有很大影响,从而渐渐消除疑虑和不安。比如有人说我从来不吃高热量食物,我从来不吃一口巧克力蛋糕。这种非黑即白、很决绝的想法是不利的。偶尔吃一次,你要想,就算今天吃了巧克力,那又怎样?

 

当然有人会说,那我今天吃一颗,之后我会天天都吃。这就回到前面说的正念,这只是你的想法,它是真实发生的吗?多去问问自己这个问题,让你的认知变得更加灵活积极,更加接纳自我。

 

通过不断的训练与尝试,渐渐找回对自己身体的掌控感,进而让自己的认知更加灵活、多元、积极、包容、与接纳。其实你能够掌控自己的人生,而非被食物影响。

 

 

d)不要对抗 接受缓慢调整

从小养成的饮食习惯是不可能马上掰过来的,比如说北方人习惯吃面条,你让他改吃米饭他肯定会很难受。我们不要去对抗,而是去缓慢调整,我们可以向身边的人借鉴,但要尊重自己原有的饮食习惯。

 

在原有饮食基础上,每天调整一点点。改变确实是缓慢发生的,但只要尝试在变,方向又是确定的,最终一定会实现目标,这是非常肯定的。中间有倒退、阻碍,要去完全接受它,不要因为偶尔的倒退质疑自己,不要自我批判。

 

 

 

02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贯穿全生命周期

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贯穿全生命周期的,甚至应该说从怀孕之前就应该进行,所以广泛的心理科普教育和传播非常重要,而不是说等病人生病了,才去寻找治疗。

 

CNC一直强调,人和食物的关系不是对抗,而是滋养、温暖、和谐。我觉得这个理念真的很好,因为这才是人类最本源的需求。食物本身就是让我们维持生存、感到愉悦的存在,同时也是一种社交和表达爱的方式。接纳食物本身,吃得更健康,我们的生活也会更健康。

 

 

 

03 更多精彩内容
      • 情绪性进食的心理动机
      • 进食障碍的心理学病因
      • 思考社会凝视与评价
      • 为何需要家属心理教育
      • 如何应对大环境文化因素
      • 寻找同伴正向反馈的力量